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现状
一 下尿路概述
二 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调节膀胱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急性膀胱炎下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位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会阴穴与膀胱相关感觉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数据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不同穴位刺激调控等容性膀胱的效应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节律性排尿收缩
2.2 刷毛刺激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2.3 钳夹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2.4 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2.5 会阴、阴陵泉的不同刺激效应比较
3 讨论
3.1 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相关的周围神经
3.2 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与神经节段性相关
3.3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与膀胱状态、刺激方式、刺激穴位深度相关
实验四 针刺调控等张性膀胱的效应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盆神经完整时,针刺不同穴位对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及盆神经活动的影响
2.2 剪断一侧盆神经后,尿动力学的变化
2.3 剪断一侧盆神经后,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对等张性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2.4 剪断一侧盆神经前后,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效应比较
3 讨论
3.1 膀胱收缩时,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盆神经的活动
3.2 等张性膀胱和等容性膀胱的差异
3.3 盆神经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文章摘要:研究背景膀胱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障碍,如尿频、尿痛、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针刺对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有大量的临床文献报道,因此探讨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有重要意义。膀胱功能的正常实现需要膀胱逼尿肌、尿道的共同协调完成,这两者受骶副交感神经(盆神经),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和躯体神经(阴部神经)的支配。其中,盆神经能收缩逼尿肌,松弛尿道括内约肌引起排尿,腹下神经能松弛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促进储尿,阴部神经主要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然而,目前开展针刺调节膀胱生理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均以不同病理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选择次髎/中髎穴、三阴交穴、膀胱俞穴、肾俞穴等,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膀胱尿动力学指标探讨针刺效应;少部分研究同步记录膀胱逼尿肌及盆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的活动来说明针刺效应机制,而对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阴部神经极少涉及。另外,针刺调节效应跟膀胱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均以不同病理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而对生理状态下正常大鼠进行(等容性膀胱和等张性膀胱)研究很少涉及。近年来,穴位本态的研究认为穴位就是动态的、敏化的疾病体表反应部位(反应点),而穴位的定位就是这种“反应点”的规律性总结。基于上述背景资料,本研究先观察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特点,并以此来确定研究穴位,然后通过神经示踪技术探讨研究穴位与膀胱之间的神经节段关系,再设计与研究穴位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作为对照,用电生理学方法在功能层面观察针刺不同节段穴位对等容性膀胱/等张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活动来探索其调节效应及相应的神经机制。目的观察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病变反应点的分布特点,并以此来确定研究穴位,再探讨研究穴位与膀胱之间的神经节段关系,进一步设计与研究穴位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作为对照,用电生理学方法在功能层面观察针刺不同节段穴位对等容性膀胱/等张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活动来探索其调节效应及相应的神经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研究主要观察急性膀胱炎Evans Blue渗出点来确定研究穴位。9只SD雌性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n=3)和急性膀胱炎组(n=6)。急性膀胱炎造模采用0.3 ml的1.5%双氧水经尿道注入膀胱,留置30 min诱导而成,然后将双氧水排出体外。造模后,两组大鼠均尾静脉注射5%EB,然后2小时后经心脏生理盐水灌流,涂抹脱毛膏脱毛。通过自然光线及荧光标记有机活体成像系统拍摄,观察EB渗出点的分布位置。第二部分研究探索研究穴位与膀胱的神经解剖联系。5只正常雌性大鼠分别在研究穴位和膀胱壁注射微量霍乱毒素亚单位CTB-488和CTB-594,存活4天后,取L5-S2背根神经节,观察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情况,揭示研究穴位与膀胱的神经解剖联系。第三部分研究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不同穴位刺激对膀胱不同状态功能的调节效应及相应机制。30只正常雌性大鼠经尿道插入导管固定,向膀胱灌注0.9%NaCl溶液直至膀胱出现稳定的节律性收缩,成为等容性膀胱,然后同步记录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采用非伤害性刺激(刷毛)、伤害性刺激(钳夹和针刺)随机刺激与研究穴位同节段穴位会阴穴,近节段穴位阴陵泉穴、异节段穴位合谷穴,观察其对大鼠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的影响,探求不同穴位刺激对等容性膀胱的调节效应和机制。第四部分研究,40只正常雌性大鼠经膀胱插入导管,向膀胱持续灌注0.9%NaCl溶液,当膀胱扩张,当膀胱内压达到阈值压后出现排尿收缩,成为等张性膀胱。膀胱收缩的同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出现爆发性放电。针刺随机刺激会阴穴、阴陵泉穴和合谷穴1min,探求针刺不同穴位对等张性膀胱的调节效应和机制。进一步剪断一侧盆神经,观察针刺会阴穴及盆神经剪断侧阴陵泉穴对观察尿动力学的变化,揭示盆神经在针刺调节膀胱功效的效应机制。结果1.急性膀胱炎模型大鼠体表反应部位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及尿道周围的会阴部,考虑解剖及电信号记录等因素,确定会阴穴为研究穴位。2.在体表会阴穴和膀胱注射微量霍乱毒素亚单位CTB-488和CTB-594后,观察到与两者相关的感觉神经元分别出现在L5-S2和L6-S2节段的背根神经节及其组织切片中,均以L6和S1居多,其中CTB-594标记的神经元大部分出现在S1背根神经节。3.在等容性膀胱,刷毛刺激会阴穴、阴陵泉穴、合谷穴对尿动力学、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活动等均无影响(P>0.05)。钳夹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收缩间期,增加收缩时间(P<0.01),在钳夹延长收缩间期的同时,也同步延长了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钳夹会阴穴降低最大收缩压力(P<0.05),钳夹合谷对尿动力学无作用(P>0.05),且钳夹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收缩间期,降低最大收缩压力,增加收缩时间(P<0.01)。在针刺延长收缩间期的同时,也抑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针刺合谷对尿动力学无影响(P>0.05)。针刺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针刺会阴穴延长收缩间期的效应强于刷毛(P<0.01)和钳夹(P<0.05)刺激会阴的效应。4.在等张性膀胱中,针刺会阴穴、阴陵泉穴均能延长排尿间期,增加阈值压、最大收缩压力和收缩时间(P<0.01)。在针刺延长排尿间期的同时,尿道括约肌肌电、腹下神经和盆神经的爆发性放电也出现同步延长。针刺合谷对尿动力学及尿道括约肌肌电、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作用不明显(P>0.05)。针刺会阴穴在增加阈值压、最大收缩压力方面的效应强于阴陵泉穴(P<0.05)和合谷穴(P<0.01);剪断一侧盆神经后,大鼠排尿间期缩短(P<0.05),最大收缩压力下降(P<0.05),而大鼠的排尿阈值压、基础压和收缩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会阴穴仍能延长排尿间期,增加最大收缩压力、阈值压和基础压(P<0.05),针刺剪断侧阴陵泉穴无明显作用。剪断盆神经前后针刺会阴穴对尿动力学的效应无明显差异(P>0.05),在延长排尿间期、增加最大收缩压力方面,剪断盆神经前针刺阴陵泉穴效应强于剪断后针刺阴陵泉穴效应。结论1.支配会阴穴和膀胱的感觉神经元分布在相同的神经节段,主要在L6-S1背根神经节中,这可能是针刺会阴穴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通路,可以为临床应用会阴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2.等容性膀胱和等张性膀胱中,针刺、钳夹会阴穴、阴陵泉穴对尿动力学和尿道括约肌的效应,可能通过延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与膀胱收缩同步的爆发性放电间隔实现的,这种效应有神经节段性,与膀胱同节段的会阴穴效应最强。3.在不同刺激方式中观察到针刺效应强于钳夹和刷毛刺激,提示对膀胱运动的调节中,高强度刺激优于低强度刺激,刺激的躯体组织结构层面越多,效应越好。4.等张性膀胱中,剪断一侧盆神经后,会阴穴的针刺效应存在,而同侧阴陵泉穴作用消失,提示针刺效应通过盆神经发挥作用。
文章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网址: http://www.shzjzz.cn/qikandaodu/2022/0204/1852.html
上海针灸杂志投稿 | 上海针灸杂志编辑部| 上海针灸杂志版面费 | 上海针灸杂志论文发表 | 上海针灸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上海针灸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